要闻快报

邱建林:专注主业 做改革创新的忠实践行者

发布时间:2018-07-24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改革开放40周年。站在这一重要的历史节点,回眸恒逸44年的创新创业历程。

44年春风化雨,44年跨越腾飞。在“惟改革创新者胜”的时代大潮中,浙江恒逸集团有限公司“掌门人”邱建林带领全体恒逸人,勇于改革,善于创新,专注主业,在发展中确立了独特的“恒逸思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恒逸速度”,在全国化纤同行中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涤纶+锦纶”双产业链驱动发展模式,正悄然改变中国化纤市场格局,领跑行业,向着“国际一流的石化产业集团之一”的企业愿景奋力迈进。






“人活在世上,就应该执著于事业,为家乡父老乡亲的富裕,为地方经济的发展,为我们国家的强大,做出应有的贡献。”早在青少年时期的邱建林,内心就有着强烈的国家使命和社会担当。

邱建林出生在萧山衙前的一户贫寒家庭,祖祖辈辈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1976年中学毕业后,刚满13周岁的他便开始与村里的大人们一起到钱塘江畔的围垦土地上劳作挣工分。“因为穷没有机会,必须卖命干农活,只要有机会,我一定要干出模样来……”邱建林暗暗地对自己说。

十一届三中全会吹来改革开放的春风,催生了中国经济的无限生机和活力,轰轰烈烈地启动了农村改革的进程。1981年,萧山县开始逐步推行经济体制改革。这一年,邱建林被选入村办珍珠养殖厂工作。下河摸蚌、育蚌繁苗、引进新品……在村办珍珠养殖厂的这段经历,邱建林什么活儿都干,什么苦都吃,产珠量逐年上升,优质珠吸引了省内外珍珠行商前来采购。

“育蚌产珠的成功,并没有让我感到满足。”1985年,邱建林创办了珍珠饰品工艺厂,产品远销深圳、珠海,直至港澳等地,规模效益居全省珍珠行业前三名。

“改行,寻找新的创业梦想!”1987至1988年间,邱建林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从自己极为仰慕和敬重的“杭万”厂长、后被誉为商界“常青树”的鲁冠球口中,听到了“天一亮就一万,奋斗十年添个零”的惊人目标。随后,他便下定决心改行,选定新的奋斗领域。“后来,我无论是在创业选择、改革求变还是创新发展的关键节点,都受到老鲁经营理念的影响。”

衙前所处的萧绍地区,自南宋开始就兴起了土纺土织业。1986年,衙前附近的柯桥建起了棚屋式轻纺市场,带动了周边纺织行业的快速发展。经过反复思考,邱建林郑重选择了纺织行业,决定在纺织这个领域干出点名堂来。“1988年,我购置了14台织布机,办起了萧山工艺布厂。没想到,一晃就在纺织行业摸爬滚打了整整30个年头!” 邱建林道。

1989年2月,受衙前镇党委书记请托,邱建林接手全镇亏损最严重的镇办企业——衙前丝绸化纤布厂。“严肃厂纪厂规、加强内部管理和公开选拔管理干部”,邱建林的“三把火”使得该厂次年就活了起来,全厂销售额超过1000万元,创利100多万元,成了全镇效益最好的企业,被评为萧山一级工业企业。于是,邱建林从曾经的“养珠老大”转身变成了“扭亏厂长”。



1991年8月,衙前镇党委书记又一次找邱建林谈话,组织决定把他调任另一家濒临倒闭的镇办小厂——萧山色织厂担任厂长。“萧山色织厂的前身是1974年创建的衙前公社针织厂,我接手时总资产只有260万元,其中有200万元的银行账务,年销售收入还不到1000万元。在200多名职工中,60%以上职工小学以下学历,有些甚至是文盲,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邱建林说这是他接手时整个厂的真实家底。

“我一年到头,难得有几餐饭与家人一起吃,难得有几夜睡过安稳觉!”艰苦创业几乎是每一个企业家的人生底色,对于邱建林来说也不例外。他扑下身子,发扬“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尝遍千辛万苦”的“四千精神”,在狠抓现场管理的同时,紧跟市场潮流,扩大有效生产,当年年底一举摘掉了“亏损帽”。

这次临危受命,邱建林又变身“拼命三郎”,改写了萧山色织厂的历史,也成就了他人生的巨大转折。1992年春天,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发表后,人们冲破了“姓资姓社”的思想束缚,掀起了新一轮改革开放的热潮。

“既然选择了实业,就要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就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坚定不移地做大、做强、做精主业。”面对一股股房地产、矿产资源和金融投资开放的投资热潮,邱建林不赶“时髦”,耐住寂寞,继续在化纤这个传统行业打拼,也由此奠定了“恒逸思维”的基础。

“要做大、做强、做精主业,必须打响恒逸品牌。”作为国内早期拥有“品牌意识”的企业家之一,邱建林在1993年就为自己的企业明确了品牌个性定位,选用“恒逸”作为企业的品牌和公司的名称,寓意“持续走在别人的前面”。

1993年12月29日,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颁布。1994年10月18日,浙江恒逸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成为首批省级企业集团之一,企业合作机制由联营性质改成股份制。集团公司的组建为恒逸插上了起飞的翅膀,使恒逸进入了跳跃式发展的高增长期。1995年,恒逸集团完成工业产值3.95亿元、销售收入3.75亿元,实现利润近2000万元,比3年前增长了5倍多。



“从长远来看,企业超常规发展肯定是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我们务必时刻保持冷静的头脑。”在1995年度总结会上,邱建林给踌躇满志的公司经营班子泼了盆冷水,并提出适当放慢发展速度,使企业由“高速增长”过渡到“苦练内功”的发展阶段。

于是,邱建林开始着力人才投资,把人才投资作为企业最优先的战略性投资。1996年,恒逸集团 “1000万元人才工程”正式启动。“1991年我进萧山色织厂,所有高中生一桌都坐不满,到了1996年本科生也凑不足一桌。”邱建林说,当年通过高管“走出去”脱产到大学攻读工商管理专业,班组长以上管理人员采取“请进来”方式,与浙江工业大学在企业内联办“企业管理”大专班,并花重金引进关键人才。

1996年10月,萧山市出台《关于今年第四季度集中时间集中精力整体推进企业转制的工作意见》,加快企业转制步伐,将恒逸集团列为首批转制企业进行评估。这一年,恒逸集团制定的第一个五年发展战略规划正式发布,确立了纵向一体化往上游发展的战略。1997年上半年,恒逸集团成功转制,蜕变为民营企业,以邱建林为代表的经营团队拥有了企业绝大多数的股份。通过企业转制,恒逸集团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16字方针建立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以现代企业制度的架构正式登上市场经济舞台。

“进退有常,强大有道。战略上进与退不同于战术上的攻与守。搞企业是一个长期行为,在危机面前,谁占得先机,并灵活应变,谁就是赢家。”受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多数行业进入萧条时期。为在萧条时期保持和巩固既有优势,考虑到印染业务缺乏核心竞争力,邱建林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把尚能维持盈利的印染公司停业转产。

“放弃一块业务并不丢面子,企业不思进取,发展不了,纳不了税,才是真正没面子的事!”邱建林说,放弃盈利的业务是因为不符合恒逸发展的大战略,放弃是为了集中更多的精力做好化纤。1998年7月,邱建林费劲口舌,终于统一了董事会成员的思想,作出了壮士断腕般的抉择。

“只有倒闭的企业,没有倒闭的行业!”在当时不少纺织业内人士“夕阳产业”的议论声中,邱建林丝毫没有动摇。“让中国悠久的纺织历史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再次闪射耀眼的光芒!” 醒目的大幅标语赫然出现在恒逸厂区,一份从未有过的历史责任感在邱建林的心头油然而生。

“我是农民,我又不是农民。我要求我和我的员工,不能忘记自己是农民的后代,不能丢掉农民的朴实勤劳。我们扭亏创业,靠的就是这个。但是我想,中国的乡镇企业要获得更大的发展,就一定要突破‘小农’框框,不能目光短浅、圈子狭小,只有超越自己,才能发展自己。”卸下印染的包袱,邱建林带领他的团队集中精力、发挥优势,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向产业链中上游挺进的纵向一体化发展道路,矢志在化纤行业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多年来,我时刻关注着化纤产业链上下游的各种信息,并潜心研究积极寻求新的市场空间。”随着加入WTO步伐日益临近,国家逐步放宽了民营企业市场准入的条件。1999年,邱建林捕捉到了一个进发聚酯行业的切入点,与中学同学项兴富——兴惠化纤董事长一拍即合,决定摒弃“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的狭隘观念,变竞争者为合作者,合资上马聚酯熔体直项目,此举成为恒逸发展史上里程碑事件之一。

“从长远和全局来说,在执行与细节之上,有个更重要的东西决定着企业的命运与前途,那就是战略”。邱建林的独到眼光和前瞻性思维,让恒逸赢得了持续性发展,从放弃印染到进军聚酯的成功实践,高度统一了恒逸决策团队的认识。此后,“恒逸思维”“恒逸速度”和“恒逸情怀”便清晰地展现在恒逸发展的画卷上。

2001年,恒逸人众志成城,克服了建设过程中的一道道艰难险阻,在全国民营企业中率先成功涉足聚酯熔体直纺项目,仅用了19个月零18天的时间,写下了一个在国内同类工程建设中速度最快的“神话”,为恒逸集团第二个五年发展战略规划开好了头、起好了步。这一年,恒逸集团产销首次突破10亿元,所形成的经验被作为企业典型在央视《新闻联播》栏目播出。



此后,在萧山吹响工业“冲千亿”嘹亮号角的鼓舞下,恒逸人乘势而上,快马加鞭,只争朝夕,敢叫日月换新天,先后分三期建成了年聚合能力达60万吨的生产线,从而积极影响了聚酯行业的产业格局,全国先后有50多家企业进入聚酯行业,国内聚酯产能大大提高,一改中国多年来聚酯产品依赖进口的局面。

“在聚酯项目取得成功后,我将下一步目标锁定在聚酯的上游原料PTA上。”在多年的创业道路上,邱建林一直将“超越自我,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秉承“永不止步,缔造辉煌”的恒逸精神,树立起“为明天而辛勤播种”的奋斗理念。围绕“集中精力、发挥优势,扩大主业规模,向产业链的中上游挺进”的战略部署,他又先后分步剥离了织造业务。

从2001年下半年开始,邱建林就多次出国访问国际知名PTA供应商,充分筹备进入该领域的各项准备工作。2002年10月,恒逸集团与荣盛集团携手共建的全国第一个全民营PTA项目——逸盛石化PTA项目选址宁波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22个月的艰苦奋战,逸盛石化PTA一期项目于2005年3月建成投产,并在投产一周后即达到满负荷运行,产能、质量、消耗在同行业中均居领先水平,创造了世界PTA项目建设和开车史上工期最短的纪录。

2006年,恒逸集团步入第三个五年发展战略规划时期,确立了以“巩固、突出和提升主营业务在行业中的竞争地位”为战略方针,立足萧山总部,不断开疆拓土,做大、做强PTA和聚酯产业。



“每一次山重水复,每一次峰回路转,我都始终保持着勇争上游的拼搏精神,时刻不忘肩负振兴纺织产业的历史使命,感受着挑战自我的无比幸福。”宁波PTA项目获得巨大成功后,为响应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建设海南洋浦国家经济开发区”号召,邱建林北上大连,投资建设大连逸盛大化石化有限公司;南下海南洋浦,设立海南逸盛石化有限公司。而今,宁波、大连和海南三个项目PTA产能合计达1350万吨,占据全球规模首位,拥有了绝对的PTA定价“话语权”。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迅速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作为受金融危机冲击最大行业中的一家企业,邱建林坚守主业,坚持“量入为出、有保有压”的原则,对既定项目分出轻重缓急,以提高投资的有效性。随着中国政府陆续出台“扩内需、促增长”的一系列利好政策,恒逸集团危中抓机,逆势而上先后在杭州临江工业园区投资筹建差别化纤维和己内酰胺两大项目,进一步做大总部经济。2011年6月,恒逸集团旗下恒逸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实现整体资产上市,成为当今中国PTA产能规模最大、PET产品类别最完整、产业链最具一体化的民营石化上市公司。

在聚酯和PTA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引起了国有企业“老大哥”中石化对恒逸这个民营企业“小弟弟”的关注和青睐。随着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中石化巴陵分公司与恒逸石化股份公司于2011年各按50%比例联合组建的浙江巴陵恒逸己内酰胺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成为中石化与民营企业在己内酰胺领域合作成立的首个合资项目。由此,恒逸集团在国内同行中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涤纶+锦纶”双产业链驱动模式。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快,如何参与国际竞争成为了邱建林思考的另一个问题,一个更具国际意义与战略价值的产业版图正在悄然酝酿。“在国际竞争中,必须进一步提升产品档次,优化产品结构,实现自主研发和创新,最终提升恒逸品牌价值。”在恒逸集团国际化布局中,邱建林认为必须在做精‘面包’的同时,着力降低‘面包’的生产成本,从而拉开与原料价格的差距,才能保证在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

“建百年长青基业,立世界名企之林”,新的壮志又在心中升起。2014年,邱建林将国际化版图第一面旗帜插上了文莱大摩拉岛,首期预算投资34.45亿美元在文莱大摩拉岛建设千万吨级炼油化工项目,是中国民营企业迄今为止最大的海外投资项目,也是文莱建国以来最大的投资项目,受到中、文两国领导人的充分肯定。2013年,中国向世界发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恒逸文莱炼化项目被列入首批“一带一路”的重点建设项目。

“文莱项目不仅代表恒逸品牌,更代表中国石化工业的品牌,我们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每次亲临项目现场视察,邱建林都要求并鼓励全体参与项目建设者充分发挥专业知识和敬业精神,紧紧围绕“2018年底完成中交”目标,确保高质量地完成项目建设,为中国石化工业增光添彩。文莱项目建成投产之际,恒逸集团将全面打通上下游产业链,切实解决原料来源的瓶颈问题,为中国乃至世界能源化工产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没有颠覆性创新,哪来颠覆性改变?”对于创新,邱建林十分重视,创新不仅是他在重要场合讲话出现的“高频词”之一,更是他谋划恒逸长远发展下出的一步重要“先手棋”。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企业向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

从2012年至2017年,因为整体市场低迷,聚酯产品面临亏损,加之企业内部的种种原因,数十家曾今的聚酯龙头企业最终在大浪淘沙中退出市场。“面对高手过招,谁勇敢尝试,谁注重创新,谁就早得益,谁就掌握主动。”在这场化纤改革浪潮中,邱建林带领恒逸人蹄疾步稳扎实干,勇毅笃行创新篇。



“面临发展形势,不断革新,不断优化,充分发挥组织健康优势,源源不断地为公司经营发展注入新活力、新生机。”面对新时代新任务,邱建林指出,恒逸集团要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重点在“破”“立”“降”上下功夫,切实推动企业结构调整与产业转型升级,成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引领者。

恒逸集团在发展前期的创新更多的是关注成本领先,而成本领先最大的方法在于规模经济,这需要通过规模扩张来降低成本。采用破产项目拍卖、合资合作、项目租赁等方式,恒逸集团整合下游聚酯化纤产能,以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最好的时机,实现化纤行业产能扩张。在2017年成功收购嘉兴龙腾、杭州红剑、太仓明辉三家聚酯工厂并实现快速复产的基础上,又于2018年一季度先后在福建晋江和江苏宿迁设立子公司,拍下萧山大自然锦纶项目和绍兴远东聚酯项目,并计划采用换股方式购买浙江双兔新材料有限公司100%股权。通过并购整合,恒逸集团迅速跃升为中国聚酯产业链龙头企业,新增产能400万吨,化纤总产能近800万吨,新增就业岗位7000多个,实现了行业引领和社会效益提升的双重效应。

“如果说我原来是跟跑者,我现在就是要领跑,那就需要不断加大对技术创新的力度和投资,才能不断巩固恒逸的竞争地位。”在谈到未来的美好蓝图时,邱建林说,“我们要从产品的制造者转变为行业的整合者,不能成为垄断者,但可以成为行业的领导者”。未来,恒逸集团依旧会在化纤行业内以多种方式与行业内其他企业进行合作来扩大发展。

与此同时,为缓解国内PTA产能过剩,打破原料瓶颈对公司当前产业的制约,邱建林将触角伸向了同行鲜于尝试的国外。这场引发全民关注的“海外豪赌”,耗时5年多,最终锁定文莱作为恒逸集团“走出国门”的第一站。恒逸文莱项目计划2018年底完工,2019年初投产。该项目建成后,恒逸集团将实现大炼化到PX、PTA、聚酯长丝、短纤、瓶片和CPL、锦纶切片双产业,上下游产能高度匹配的“柱状型”全产业链。



品牌并非无本之木,其背后支撑的是企业的实力,尤其是产品的质量和技术水平。翻阅历史资料可以看到,恒逸集团从成立之初便注重品牌建设。在邱建林看来,品牌是信誉和价值的体现,是获取效益的源泉。早在1994年10月组建集团之前,邱建林便请人用黑白笔墨画出以恒逸拼音首字母演变而来的“HY”商标,后来又制作了全套的彩色蓝色商标,张贴于生产的各类产品上。为了提升品牌价值,恒逸集团于1998年在萧山同行中率先通过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此后更是在拳头产品涤纶长丝的品牌塑造上精益求精、打响名头,于2000年获得杭州市名牌,2001年认定为浙江名牌产品,2006年荣获中国名牌称号,2007被授予国家免检产品称号……“恒逸牌”涤纶长丝的“走红”,奠定了恒逸集团在行业中的领军地位。

在当前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为了满足和适应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要求,纺织工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新型纤维的研发与创新。而我国化纤常规产品竞争已进入白热化,追求化纤产品的差别化逐渐成为化纤行业的发展趋势。

“如何去适应时代的变迁、技术的革新,成为我们努力的方向。”邱建林坚持以品质赢得市场的理念,要求研发团队不断加大高附加值和差别化产品的开发,逐步实现了产品结构“多样化、系列化、优质化、独特化”。针对差别化纤维及其生产技术领域,恒逸集团共申请专利124件,其中发明专利73件,实用新型专利51件。特别是通过自主立项、自主研发,攻克多个技术难关,研发出了“逸钛康”并实现量产。“逸钛康”将原来的锑系催化剂用钛系来替代,并不断推广绿色纤维。目前,“逸钛康”已成功入选中国化纤行业协会2018/2019中国纤维流行趋势。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邱建林看来,这为中国制造企业的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自2017年以来,恒逸集团便不断加大对智能制造投入,积极建设智慧恒逸一体化平台,围绕精益生产、自动化、数字化等方面,大力打造智能制造绿色工厂,推动中国制造大步迈向“智”时代。

走进浙江恒逸高新材料有限公司公司,偌大的纺丝车间里,卷绕机自动运行,满卷后络筒小车自动接收丝饼,送至旋转台,再由机器臂操作……整个生产流程快速、精准,唯独不见来来往往的工人们。通过单锭数据流理念全面打造数字化工厂,恒逸集团在行业内率先突破了工业视觉图像检测技术和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落地。邱建林表示,恒逸集团将在2020年之前完成以产品全生命周期为主线的智能制造平台建设。

“机器换人”不仅缓解劳动力成本上涨带来的压力,而且智能装备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单位时间内的成本,从而增大盈利空间。2017年,恒逸高新材料公司减员300多人,并使运营成本降低26%,产品研制周期缩短3个月,生产效率提高55%,单位产值耗能降低12%,良品率提升了1.2%,库容利用率从70%提升至87%,发货效率提升了40%。

正是因为尝到了推进智能化制造的“甜头”,恒逸集团在打造新建项目方面更是不遗余力。正在投资建设的海宁新材料产业园被列为海宁市重大项目之一,以打造“黑灯工厂、无人工厂”为目标,拟在生产过程中应用最顶尖智能制造模式,打造高性能纤维生产智能化工厂。该项目还将在能源的梯级利用、节能降耗、“三废”治理等方面实现提升,大力推进绿色制造。

邱建林曾率恒逸高管在深入一线走访时强调,“智能制造项目的持续推进实施,不仅要实现所属生产企业生产线自动化全覆盖,同时还要实现生产、销售、管理主要环节对大数据的充分转化利用”。智能制造分为两条路径方向,一个是全流程高度自动化,比如“黑灯工厂”;另一个则是数据驱动的智能化。今年年初,恒逸集团与阿里巴巴旗下阿里云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携手共进,共同打造石化化纤行业的ET工业大脑,深入挖掘企业数据价值,助力恒逸石化生产经营管理从业务驱动向数据驱动升级,完成智能化经营决策与预测。当制造业和云计算结合的时候,智能制造才真正开始。

此外,随着国家对“互联网+”行动计划的积极推进,整个工业领域的互联网化趋势加速。如何利用互联网为传统化纤行业插上腾飞的“翅膀”?在新的机遇下,恒逸微商城项目上线,开创了全新的营销方式。该项目定位于化纤产品在线交易工具,主要目的是为公司下游客户提供全新的交易服务模式,从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让客户感受到更好的交易服务,增强客户对恒逸的粘性及认可度,提升恒逸品牌力。进入到互联网时代后,销售的在线化、数字化、智能化已是必然进程。


“我一直认为,办厂做企业,必须有一颗脚踏实地、持之以恒的心。”回顾恒逸集团的发展历程,邱建林心无旁骛抓主业,拒绝多元化发展的诱惑,不断探索自主创新之路,坚持在化纤制造业领域深耕细作。如今,恒逸集团拥有总资产近600亿元,员工15000余名,2017年度产销首次突破千亿大关,连续15年名列中国企业500强。在谋求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作为化纤龙头企业之一,恒逸集团牢记行业赋予的重任,力争上游,横拓中游,为构筑纺织强国梦践行着新使命。

2000年前后,恒逸集团与兴惠化纤合作投资建设浙江恒逸聚合物有限公司,实现国内民营企在大容量熔体直纺领域的突破。2005年,恒逸集团与荣盛控股集团合作,在宁波投资建设PTA生产基地,成为国内首家进入PTA生产领域的民营企业。2012年,恒逸集团与中石化合资的浙江巴陵恒逸己内酰胺有限责任公司年产20万吨己内酰胺生产线投产,开创国企与民企在己内酰胺生产领域的合作典范。2015年,恒逸集团与文莱政府合作的文莱PMB石油炼化项目全面启动,成为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实现产能国际布局的范例。



伴随着时代奋进的脚步,恒逸人矢志不渝,坚守主业,深入贯彻落实五个战略规划,在发展中确立了战略制胜、合作共赢的思维,构筑了“背靠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面向蔚蓝大海”的市场布局,实现了“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界”的四大跨越,形成了石化产业、石化贸易、石化物流、石化金融四业并举的“石化+”战略规划。

“心怀梦想,牢记使命,坚定意志,改革创新,戒骄戒躁,踏实奋进”,邱建林强调在企业高质量发展中要守正出新超越自己,创造无愧于新时代的新业绩。他要求全体恒逸人以高度的责任感聚力新时代,深化改革和既定项目建设,以“科技、时尚、绿色”作为发展新定位,朝着实现“百年恒逸、受社会尊敬的企业”目标再出发。

“要给科研人员高度的宽容和更大的激励,要拿出恒逸人的情怀,来完成科技创新这项对行业、对整个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为契合国家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发展规划以及科技创新造就美好生活的发展理念,邱建林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恒逸研发团队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反复小试、中试,通过采用全新配位化学结构的钛系催化剂及复合催化体系,成功开发出了一种无锑环保聚酯—逸钛康,从源头上根本解决了后续印染生产锑污染问题,切实为中国绿色发展贡献恒逸力量。

邱建林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拥有“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并亲自担任恒逸企业大学校长。通过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广纳天下英才,恒逸集团造就了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初步形成了人才梯队,为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作了必要的人力资源储备。在他们当中,有高薪聘请的外籍专家,有德高望重的教授博士,有清华、北大、浙大等名牌大学的高才生……为进一步激发员工的创新创业激情,恒逸集团自2016年至今连续三年推出员工持股计划,涉及员工4000多人次,共享公司发展带来的成果。



进入新世纪后,邱建林开始有规划地投身社会公益事业。从2002年在萧山当地设立200万元“爱心工程”以来,恒逸集团至今累计对外捐赠超过6亿元。其中与纺织行业直接相关的主要捐赠有:2003年7月,在中国纺织最高学府捐资1000万元发起设立“东华大学发展基金”,后增至2000万元,用于帮助、奖励该校一些家庭贫困而又品学兼优的本科生及研究生;2011年11月,向纺织之光教育基金会捐赠500万元,助推纺织工业科技进步、人才成长和产业升级,建设现代化纺织强国;2013年6月,捐资1600万元设立“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恒逸基金”,以鼓励行业切实有效地开展学术研究,深化基础研究水平。

“公益捐赠,只有起点,没有终点!”随着企业的长足发展,恒逸集团近年来更是频出“大手笔”:先后在浙江省慈善联合总会、萧山区慈善总会分别设立1亿元恒逸慈善基金;2017年12月,向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追加捐赠1亿元(自2007年开始累计捐赠1.4亿元),助推浙江大学“双一流”建设;2018年1月,向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基金会捐赠人民币1亿元,支持该校人才与科研培育和奖励。

大企业要有大担当,恒逸集团“撸起袖子”干实业,社会责任背上肩。在回馈社会良好的企业氛围影响下,恒逸集团连续15年组织开展无偿献血活动,广大员工纷纷奉献爱心演绎“热血传奇”,累计献血超过100万毫升。



“改革开放给了我们这一代从创业者以机会,创新创业就像人生的征程。”回顾恒逸集团由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嬗变历程,可谓是中国民营企业孕育、发展与壮大的一个缩影。从当初摸着石头过河到现在昂首走向国际大舞台,在恒逸集团向化纤产业链上游拓展的‘破冰’之旅中,邱建林始终保持着新时代企业家精神,带领全体恒逸人坚定信心,艰苦奋斗,创新发展,服务社会。

“因为信仰,因为敬畏,因为谦卑,所以永远在路上。”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步伐,承载着对历史、对社会和对自身的责任,恒逸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充满着信心。带着最初的梦想、激情和体验,邱建林深信他和他的恒逸集团能够走得更远,也必将走得更远……
















二维码